• HOME > 어학원 > 커뮤니티

    제목 [통대입시] 2023학년도 한국외대 통번역대학원 최종합격자 고O 작성일 2022-11-21
    글쓴이 고O 조회수 288

    大家好, 我是今年考上外大的高O。我是2016年来的韩国,毕业于延世大学的化学专业,我有机会继续深造,但是我并没有选择继续学习化学。刚开始跟父母说想学同传时,他们的意见当然是反对的。因为这是一个我从没有涉及过的领域,只凭一腔热情很难有所作为,并且这也与我的本科专业不符。父母的担心是对的,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并非临时起意,我从大二开始就萌生了想做高翻的念头,随后我在毕业前在网上看到了中国译员张京在中美阿拉斯加会谈时的风采,这更坚定了我的信念。我的梦想就是有一天,像她一样,代表我的国家,坐在插满中国国旗的桌子上。

    我不会过多赘述笔试和面试的构成,相信大家看别人的合格感想或是在开始高翻学习后都会了解。简单来说,笔试分为两部分,作文和听译概括,面试为视译和临场问答。我更想跟大家讲一些“干货”,想考外大,到底需要什么。我是汉族,备考仅一年,本科也不是学韩语的,可以说从基础条件来说并没有什么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希望大家可以多参考我的经验,同时也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到。当然了,背单词,练速记,每天保证八个小时的练习等等,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学习方法大家也可以参考其他录取生,他们的方法都十分优秀。今天我想给大家讲点和别人不一样的,我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首先,我觉得发音,发声,声调是基本中的基本,根本中的根本。同传是说话的职业,发音和发声不好,就我个人来看是致命的。我在准备的过程中,如果收到反馈说我的发音有的地方不好,我会比任何其他反馈都更加重视。我觉得,中国同学们的韩语发音和发声一定要练好,个人认为中国人想去外大,这是最重要的,没有之一。这里我推荐影子跟读,我反而不太建议可能本身发音不太好的同学去盲目的朗读。因为本身发音就是不准确的,读再多也只是错误的重复。我在这里可以很明确的告诉大家,如果你从准备外大的第一天开始,到最后每天都做影子跟读,其他的只要服从韩老师的安排,跟着老师走,外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大家可能刚开始不太理解,但相信我,当你开始练习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自己的改变,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韩国同学的话,发音当然也很重要,另一个要强调的就是声调。我可以坦诚地告诉大家,韩中其实所有韩国同学都无法做到完美(就像中国同学翻中韩一样),出错的地方或是翻不好的地方都大同小异。但是,如果你的发音和声调没有问题,甚至说的和中国人一样好,那么你的一只脚可以说踏进了外大大门。(当然了,中韩也要做的出色,韩中的内容传达也不出错)表面看起来,发音声调,这些可能觉得是语言初学者要学的东西,但请大家相信我,做到这一点你就成功了一大半。因为其他的技巧包括材料内容等等,韩老师都会倾囊相授,大家只要跟着韩老师走,勤加练习,刻苦努力,其他方面是不用过多担心的。但是,发音声调是要靠自己改变,自己争取的。

    第二点,就是自信和热爱。看起来已经被大家谈及无数次,经常在影视剧中被拿出来贩卖价值的这两个词,其实在准备外大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准备过程中,我们会经常受到老师的指点,又或是遇到自己的瓶颈。没有自信,失去决心,就会被自己推向深渊,失去继续向前的勇气。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和压力都要相信自己。觉得自己是最好的,这点很重要。另一种自信就是说话的自信,视译不仅是转换原文的意思,更要表达你自己的态度。把你自信的语调和声音传递给面试教授,会极大提升教授对你的好感。

    再说热爱,其实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学习翻译的过程在外人看起来是枯燥的。是啊,怎么能不枯燥呢,每天面对白纸黑字的单词材料,日复一日的练习,在周而复始又漫长的准备过程中,人很容易倦怠,很容易停下脚步,被人赶上。如果不热爱这份工作,也无法坚持下去。我在准备的过程中,只会觉得身体上很累,但我从未有一丝放弃,感到无趣的想法,因为我热爱它。在奔向梦想的路上,再辛劳的汗水,再苦涩的泪水,都是幸福的,都是发光的。希望大家,都能将自己的自信和热爱贯穿到整个准备过程中,可能大家现在感觉不到,但其实在某个或者多个时期,大家都会不可避免地面临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想放弃,这时候,自信和热爱会带领大家走出困境,翻越高山。

    第三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而不是机械地练习。我经常和一起备考的朋友说的一句话就是,翻译不是一对一的匹配游戏。韩老师也在课上说过,希望大家可以成为一名有想法的译员。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拿韩中举例,可能我们在背单词的时候,就会习惯性地进行匹配,心里想,“啊以后看到这个单词我就说这个词就可以了。”当然很多固有名词和重要的词必须要这样。但是我们有的时候,却缺少了自己思考的过程。因为,根据语境不同,笔者或者说话人表达的意思不同,并不是要千篇一律,很多时候需要灵活应变。有可能一样的单词在不同情况下,需要其他的表现方式。当然,说了可能不会错,但是如果在这种地方,你能够处理的自然得体,教授马上就会知道,你是个有自己想法的人,你并不是死记硬背,循规蹈矩,而是你真的在表达意思,这会成为很大的加分项。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机械地去汲取同学或者老师的词汇,却没有想过这个为什么要这么说,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怎么说。我觉得这个思考很重要,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会想起很多单词,这会有利于构成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同时,这也有利于背单词,经过我们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会更容易被记住。最重要的是,锻炼我们自己思考的能力,因为在我们实际考试中一定会出现我们不会的,或者单词本上没有的,我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这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应变能力或爆发力,其实就是短时间的自我思考和反应能力。

    第四点就是背景知识也就是知识储备。我大概从大二开始吧,每天都会看新闻,因为我本身对时事这些比较感兴趣,这对我的问答和写作帮助颇多。尤其在问答中,我们几乎无法预测外大教授会怎么样“为难”我们。这时候不仅需要我们沉着地应对,更需要平时的知识储备,当其他人问答都在说一些车轱辘话的时候,如果你能展现你的知识储备,会让教授眼前一亮。韩老师也说过,很多时候,问答会决定你能不能成功。而与其我们考试慌张,不如平时就留意积累。

    我想说的话还有很多很多,但在这里无法一一赘述。说点我自己的感想吧,我刚开始准备的时候,在三月到六月,其实我当时还在上本科最后一学期。但是我当时,虽然很忙,但是我几乎没有落下过一次课上材料的复习,和影子跟读。这段时间积累了词汇和技巧。很快,在六月毕业之后,我迎来了快速的成长期。但是我在八月份吧,有点遇到瓶颈。尤其中韩,因为我本身的性子比较急,说话比较快,但是在说非母语的情况下,这会十分影响效果,会出现很多由于说话速度过快导致漏掉细节,甚至发音变形的问题。当时也是调整了好久,最后我采取了两个方法,一个是故意放慢自己看中文的速度,另一个是去尽量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速度,不管文章难易,永远按照自己的节奏,经过了一个月调整时间,到九月十月的时候,又迎来了一次提升。

    再说考试,笔试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写的无敌哈哈哈哈,摘要韩中出什么我都有自信,然后中韩出的是汇率改革,因为我平时对国际时事和经济这些很感兴趣,所以略知一二,我听到811汇率改革我基本不听文章已经知道个大概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改革汇率,减小美元走强对人民币的影响)。然后作文的话,也是就按照平时练习的那样写完了。但是过了一周突然知道,我写作的时候没有审好题,导致漏掉了一些东西,当时郁闷了好一阵。(所以说,大家不要学我,作文题目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至于紧张,我笔试和面试一点都没紧张。我觉得我只要正常发挥就没问题,所以我觉得还是主要平时的积累吧,就像大家考韩国语能力测试或者hsk是不会紧张的(我不是说外大考试简单,大家不要误会,只是一时间找不到恰当的例子,大家能理解我意思就好),所以大家有足够的实力就不会紧张,真的紧张的话吃点清心丸也可以。而且孔子的优势之一就是,到时候,一起等待的学生大都是我们孔子的学生,现场助手前辈基本也都在学院讲课,所以气氛很好。

    当时,中韩视译的时候出现了抹零和反向抹零,其实就在几周前一起面试练习的小伙伴当时准备过类似的材料,但我当时说实话,觉得出现可能性不高,一个是抹零本身过于生活化,再一个其实围绕抹零,反向抹零很难出现什么好的内容,而且在中国热度也一般,当时并没有在意,当然也没能记住韩国伙伴给出的韩语表达。(所以大家,不要去妄加分析,要正确看待每一个练习的材料,不放过任何一个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不要得过且过)当时,在看到反向抹零的一瞬间,其实我比任何人的冲击都要大,其他人可能只觉得难处理,但我那一瞬间甚至有点精神恍惚,恨自己当初没有细心总结,但是好在我及时调整,从后面开始我渐渐去用迂回的方式表达抹零和反向抹零,慢慢渐入佳境。我在进去之前,告诉我自己,天塌下来,我也保持匀速,不停顿,不重复。到了韩中,我还记得我当时怀着特别悲壮的心情拿起韩中哈哈哈,因为我觉得中韩没翻好,韩中是我的强项,我当时觉得我必须要在韩中一决胜负。当时特别有意思的是,还剩大概两行的时候,我余光看到姚康教授抬头了,并且好像发出了嗯的声音,我知道教授可能觉得翻到这儿就可以了,想打断我。但是我觉得我必须要把韩中完全展现出来,所以我在句子结束,没有换气,假装没听到教授的声音,用更大的声音,继续翻到最后。问答的话,是主持一个会议,当时基本就看了三秒吧,教授就让说话。我在流程的中间,把纸放下,又介绍了一些纸上没有的一些背景(问题是主持一场关于少子老龄化的会议),因为我是主持人所以当时我反应的就是不能生硬的介绍流程,应该自然的导入话题,然后我又最后表达了对来宾和各国首脑的感谢。韩老师在考试早上给我打电话,对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打招呼要响亮哈哈哈哈,所以我进去问候的时候把三位教授吓了一跳哈哈哈,我当时就想哈哈哈,韩老师说的我做到了。

    最后的话,感谢韩老师的信任,我有幸能够和大家在课堂上见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来听我的课吧,韩中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大家主要没有掌握方法,我会给大家带来快乐且有意义的课堂,身为过来人,我也很清楚大家需要什么,不足在哪里。我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会不遗余力地帮助更多人实现自己的梦想。

    然后,老生常谈的我就不讲了,给大家介绍一点我自己的方法吧。首先是背单词,我是习惯把韩语永远写在前面。并且不只是课上的单词,在看新闻和看评论时积累的单词我也会记下来,在翻比较硬的文章时,几个高级词汇,或者不落俗套的表达可能会成为点睛之笔。(我的字比较丑,大家多包涵)

     

     

     

     

    同时,对于高频词的整理我觉得很关键,也就是说那些经常出现,但却处理不好的词。尤其是那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现的词。

     

     

     

     

    影子跟读的话,我一般有两个渠道。一个是sbs 8시뉴스里的男主播(有两个男主播,我说的是比较年轻的),他的咬字和语调我很喜欢,所以我一般只用他的口播来做练习,另一个就是抖音里有一个叫韩语老师柚子基的博主,他会定期的截取一些韩国新闻片段,里面附有韩语原文,很方便大家进行练习。大家在找练习材料的时候,我建议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主播或者根据自己本身的说话特点和音高来选择会比较理想。韩国同学也一样,我觉得新闻联播可能对一些同学说有点快,可以寻找中国伙伴两个人互相朗读,给对方提供练习录音。

    作文的话我和大多数人差不多,将主题的材料归类,然后最重要的是为每个主题都设计一个新颖的开头和结尾,然后整理可以利用的事实依据,并且理清自己的观点或方案。观点和方案其实因人而异,我比较不喜欢给自己制定框架,一般只会设计开头结尾。不习惯的同学可以列提纲。

     

     

     

     

    然后记笔记的部分呢,我是不太记笔记的,我一般在课上只会记完全不会的生词,否则我只会做标记,因为我觉得当复习的时候如果写的太具体,就会变成一种照读,但是如果经过了自己的思考,或者在练习时自己的处理受到伙伴的肯定反而会记忆极其深刻。然后如果标记的地方,练习的时候也没有处理好,这时候我才会在伙伴的帮助下,写下正确的处理方式。这个因人而异,我觉得大家还是好好记笔记吧,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一下,这是我个人的方法,不敢说适合所有人,大家笔记这方面还是谨慎参考。

    我觉得大家应该看过无数种学习方法,其实这个东西真的因人而异。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大家要有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每天看上去很努力,但实则并没有药到病除,毫无改进。如果你重复几个月一直接受到来自伙伴或者老师相同的反馈,就很说明问题。而这些东西,很可能会成为你最终的绊脚石。其实学习方法万变不离其宗,但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才能药到病除。

    小组学习,我觉得去尽量找更多地伙伴练习是很有帮助的,不仅可以在练习过程中去听取不同风格的表达,而且还能接受来自不同视角的点评。比起去盲目找实力好的同学,不如去找那些两个人能够坦诚相对,直抒己见的伙伴。或者是去选择在自己不足的方面做的很好的同学,两个人形成互补。我想强调的是,每天与伙伴进行课上材料的复习是最重要的,因为课上听老师讲和自己翻完全是另一码事。翻译就是这样,大脑觉得会了,并不代表你会了,能用嘴说出来才代表你真的会了。

    其实,说点发自内心的话,我个人觉得大家比起去把焦点放在怎样通过外大考试,更多地可以把焦点放在怎么样成为一名专业的,出色的同传。从这个角度出发,大家就不会感到迷茫。我觉得外大教授不仅仅是看面试那一天的翻译内容和表现,同时也会看各方面作为同传的素质和潜力。我觉得语言爆发力和语言气质就很重要。这可能听起来有点虚无缥缈,其实我们一直都对其有所感受,但却没有把它具体化。语言爆发力其实就是短时间内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在问答和当场视译时,会在危机时刻助你一臂之力,也能让你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语言气质就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不仅涉及我前面强调过的发音和音调。嗓音和发声也十分重要,比如中文其实从发声原理上来讲喉部发声会给人更沉稳的感觉。而韩语,可能需要嘴唇和舌头更有力,尤其中国同学收音的问题,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把中文喉部发声的习惯沿用到了韩语上。如何锻炼这些能力,我也还在研究,但目前看来影子跟读和单词积累还是一切的根本。

    真的感谢孔子,韩老师,还有我的小伙伴们给予我的帮助。真心觉得,在这里遇到韩老师是我的幸运。我是个完美主义者,经常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感谢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会很怀念在学院上课的日子。

    最后,我想对自己说,外大只是我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它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我期待,期待着更严峻的挑战,期待着更激烈的竞争,期待着更崭新的世界。